北京【切换】

B北京

S深圳

S上海

咨询热线:13240154941
家理律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书下载> 家理律见> 聚焦婚姻家事法律服务五大看点
相关动态

聚焦婚姻家事法律服务五大看点

发布时间:2021/09/27 作者:家理律师咨询网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 2020 年第一、二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办理结婚登记人数 543.6 万对,离婚登记人数 220.7 万对,对比近几年同期数据,结婚、离婚登记人数首次出现双下降。


与其他法律问题不同,婚姻家事问题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生活。近年来,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对相关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在处理婚姻家事问题时更注重对自身权利的保护。作为婚姻家事专业化律所,家理通过数据对比及成因分析,结合在办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出2020年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的五大看点,这些看点带来的新思考不仅关系到每个 人在处理家庭问题时的困惑与抉择,更对婚姻家事法律服务行业有着深远影响。

一、涉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增多,受害者自救意识增强

人身安全保护令,简单来讲,是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其特 定亲属的人身安全而作出的民事裁定,其措施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当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可依法给予训诫,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拘留措施;被申请人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8 年,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签发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开始施行,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正式确立,自此之后,相关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据最 高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 2154 份; 截至 2018 6 月,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3563份;截至2019 12 月底,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 5749 份。

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案件增多,一方面意味着家暴案件的数量在不断 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反家暴法的出台和实施为家暴受害者维权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家暴受害者们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勇于 寻求司法手段、司法机构的帮助,积极自救。

根据家理的办案经验,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绝大多数为 女性,所涉及的家庭暴力除了常规认知下的身体暴力外,还包括精神暴力, 2020 年最高院发布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涉及精神 暴力的案件。

最高院典型案例 因不满女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不断通过短信用谩骂、恐吓等 方式对女方实施精神侵害,自收到起诉材料后,更是加大了恐吓的力度和 频率,甚至扬言要杀害女方全家。后女方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 院经审查,发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男方骚扰、跟踪、接触女方及其家人。


二、法院试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为冲动离婚按下暂停键

近几年,我国离婚人数不断上升,其中不乏冲动离婚、赌气离婚的情 况。为避免夫妻双方因一时意气草率离婚,多家法院尝试下发离婚冷静期 通知书,为冲动离婚按下暂停键。


家理经查阅近三年公开案例报道发现,除未明确婚龄的案件外,诉讼 离婚中被冷静的夫妻里,婚龄 20 年以上的夫妻占比最高,为 40%; 其次是婚龄不满 10 年的夫妻,占比 20%。在这些案件中,夫妻双方绝大 多数育有子女,最终近半数和好如初,撤销了离婚诉讼。可见,婚姻家事 纠纷还是具有可调和性,冷静之下存在和解的机会。

现今越来越多的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尝试通过下发离婚冷静期通知书、 心理测评干预、案后跟踪回访等方式预防化解家庭矛盾,旨在引导双方在 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共同面对夫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修 复感情裂痕。当然如果夫妻一方或双方存在家暴、出轨、虐待等严重伤害 夫妻感情的情形,则通常不适用冷静期。

三、法院尝试开具离婚证明书,加强保护当事人隐私权

司法实践中,不少离婚案件当事人在收到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后,在办 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出国签证、子女留学等手续时,面临被相关部门 要求必须提供离婚证明文件来证明离婚事实的问题,但由于具体文书涉及 不良嗜好、财产分割等隐私内容,存在诸多不便,特别是过错方向案外人 提供离婚判决书时更难免尴尬和不适。

与判决书不同,离婚证明书中一般仅包含当事人信息及证明离婚等必要内容,不涉及具体案件事实,充分保护当事人隐私。据《北京市第一中 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治理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19 年该院审理 的案件中,超两成的离婚诉讼当事人希望法院能为其出具离婚证明书。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江 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人民法院等多地法院都 已尝试开具离婚证明书,预计 2021 年尝试这一便民举措的法院数量将进 一步增加。

四、意定监护进入实操阶段,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养儿防老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孤寡、 失独、空巢老人来说,他们没有儿女相伴,晚年生活该由谁来照顾?紧急 情况下老人需要入院治疗由谁看顾?重大手术由谁为老人签字?

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中的公开数据显示,至 2019 年年末,老年人口达到 25388 万,老龄 化比例达到 18.1%。这其中,失能失智、孤老残障等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且逐步扩大。


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数据预测2020 年、 2030 年、2040 年、205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分别达到 2.55 亿人、3.71 亿人、4.37 亿人和 4.83 亿人,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


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一则老年人办理意定监护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名老人的配偶、子女均已去世,他的生活一直是楼下水果摊主在照顾, 老人与摊主办理了意定监护,并将房产送给摊主,意定监护再次成为人们 讨论的热点话题。

意定监护,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 选择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监护人履行监 护职责,对自己的人身、财产等权利进行维护管理。意定监护制度为行为 能力发生障碍或可能发生障碍的人寻求监护做了兜底保障,亦推动了养老 制度多元化,让老年人在养老这件事上拥有更多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由于被监护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意定监护的 目的和设置细节也不同。建议在签订协议前咨询专业人士,确定适合自己 的方案,尽量以书面方式全面细致地约定相关权利义务,比如清楚记录个 人信息、重大疾病、监护范围和监护报酬等,如出现违约情况,被监护人 的近亲属或相关部门,可依据协议主张权利。

五、立遗嘱群体日趋年轻化,遗嘱规划意识逐步提高

在传统观念里,立遗嘱是老年人或重病患者才会去考虑的事,而面对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直观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对身 后事有了更多思考。 据中华遗嘱库的公开数据可知,2013 年至 2018 年间,立遗嘱人平均 年龄从 77.43 岁逐步下降至 71.26 岁;在 2013 年,立遗嘱人群占比最高的 是 71-80 岁,为 45.34%;到了 2019 年,60-70 岁占比上升至 50.09%,成为 立遗嘱占比最高的群体,从年龄上看,立遗嘱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值 得注意的是,自 2017 年开始,出现 60 岁以下的中青年立遗嘱的情况,虽 然总体人数并不多,但其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最初的 0.97% 上升至 2.70%,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遗嘱规划。 伴随着财富永续、风险规避、情感传递等多元需求,面对充满不确定 性的未来,立遗嘱群体日趋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遗嘱规划的意识, 选择提前做好规划。一纸遗嘱的背后蕴含着法、理、情的博弈,订立遗嘱,不仅是对财产的处分,更是对自己意愿的尊重和实践。

精彩推荐